斯特拉迪亚 (12/12)
(上一段)
好景不长,新上台的执政者马上就得操心:斯特拉迪亚的政局不稳。有那么几天,他们洋洋得意,甚至可以说是趾高气扬。当钱柜里还有钱的时候,他们白天忙于满脸笑容地接见人民代表团,发表感人至深的演说,讲到亲爱的多灾多难的斯特拉迪亚将有灿烂幸福的未来,一到晚上就举行盛大隆重的宴会,举杯祝贺,大吃大喝,还要放声歌唱。
等到国库空空如也的时候,部长先生们就坐下来认真讨论,同时开动脑筋,考虑釆用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危局。一般官员容易对付——他们几个月不拿薪俸,已经习以为常;一批领退休金的,都是些老家伙,活也活够了;士兵命中注定要英勇地吃苦受难,因此现在要他们英勇地饿饿肚子,这是不在话下的;对某些供应商、企业主以及其他善良的公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应该支付给他们的款项没有编入今年的国家预算。但是怎么对待部长们呢?前些日子还在给他们评功摆好,现在当然不能短少他们的钱。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事情都不好办,有的甚至是难办极了。
他们思忖了一阵子……认为必须提高经济,为了提髙经济,决定让国家再欠一笔大债,但是要借债还得花一笔可观的款子——议会要开会,部长要出国,为此决定动用国家银行里的全部私人存款,借以援助苦难中的祖国。
国内谣言四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报纸说政府正面临经济危机,有些报纸说政府的借款谈判已经获得圆满成功,有些报纸则两者都有报道,而官方报纸一口咬定说,目前国家繁荣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大家愈来愈热烈地谈论这笔能够救急的借款,报纸也愈来愈广泛地议论这个问题。
大家热切地关注着这件事情,几乎没有心思干工作了。供应商人、领退休金的、教士们——都焦急不安地等待着好消息。全国每一个角落,到处谈论借债事情,有的议论,有的打听,有的猜测。部长们不时地朝国外跑,访何这个国家,访问那个国家;有时单枪匹马,有时成双结对,有时干脆三人结伙同行。
议会召开会议,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终于通过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订约借款。事情办妥,议员们便各自回家了。社会上,人们的好奇心理愈溃愈烈。
两个人在街上相遇,不问好也不打招呼,一开口就攀谈起来:
「借债的事有什么消息吗?」
「我不知道!」
「正在谈判吧?」
「大概是的!」
「部长们出国,又回国。」
「部长回来了——您听说没有?」
「大概回来了。」
「办成了什么事情?」
「想必是办成了……」
「官方报纸(政府总掌握几家报纸,正确地说,每一个部长都有自己的报纸,甚至有两家报纸)终于报道说,政府与某一个外国集团谈判结束,取得十分圆满的结果……我们可以满有把握地说,不出这几天,借款契约将签订,钱就哗哗地流进我们国家来。」
老百姓稍微宽了宽心,但是官方报纸又报道说,该银行集团的特派代表霍利先生将于近日内来斯特拉迪亚订约。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还展开了笔战。人们到处打听,焦急地等待着好消息,怀着极端好奇的心理,一心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能够拯救我们国家政外国人身上。这种情绪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大家嘴上谈的,心里想的,都是霍利,别的事都拋置脑后了。有人传说他来了,下塌在某某旅馆,于是好奇的人群——男女老少争先恐后,不顾死活地向那里拥去。
街上一出现旅游的外国人,立刻有人窃窃私语:
「瞧呀,外国人!」于是两个人面面相觑,一副神态分明在问:「这会不会是霍利?」
「大概是他吧?」
「我也这么想,大概是他。」
他们又把外国人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毫无疑问地断定他就是霍利。于是满城传布着这样的消息:「有人看见霍利啦!」这条消息异常迅速地传到社会的各阶层;过了—两个钟头,全城的人都肯定地说,霍利已经到达这里,有人亲眼看见他,并且亲口跟他谈过话。这可忙坏了警察,部长们也都急忙想去踉他晤面,表示热烈的、由衷的欢迎。
可是霍利没有来。
第二天报纸报道说,昨天关于霍利到达的消息是误传。
事情闹到什么地步,只要举下面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有一回我到码头上去,恰巧碰上一艘外国轮船正在靠岸。船靠停当,乘客开始上岸。我正在跟一个熟人谈话,突然有一大批人朝轮船拥去,险些儿把我推倒在地上。
「什么事?」
「这是谁?」大家纷纷问道。
「就是他!」
「霍利?」
「是呀,他来了!」
「他在哪儿呀?!」
大伙儿闹嚷嚷的,你推我,我搡你,还有动手打人的。每个人都使劲儿想挤到前面去看个究竟。
事实上我只看到一个外国人,他因为有急事在身,请求大家放他走。好奇的人群把他严严密密地团团围住,叫他丝毫动弹不得。他好容易说出话来,却简直象在呻唤。
警察立刻明白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赶忙把他来到的消息报告总理、所有的内阁成员、市参议会主席、教堂的主教和国家的其他重要官员。
过了一会儿工夫,人群中有人喊道:
「部长来了,部长来了!」
一点不错,斯特拉迪亚的部长们和重要官员们都来了。他们身穿礼服,佩戴上自己的全部勋章(平时他们并不全部挂出来,只挂那么几枚)。人群让出一条道,那位外国人就站在迎接人员的面前。
部长们在距外国人相当一段距离的地方站住,脱下帽子,深深地鞠了一躬。站在他们后边的人群也照样脱帽鞠躬。外国人显出一副心惊胆战的样子,但一动不动地站着,呆若木鸡。
总理走上一步,说道:
「亲爱的外国人,阁下光临敝国,将以辉煌的记录载入史册,因为它是我们国家生活中的里程碑,为我们亲爱的斯特拉迪亚创建幸福的未来。我代表政府以及全体人民热烈欢迎你——我们的救星,我高呼:『日维奥!』」
「日维奥!日维奥!」几千条喉咙发出的喊声响彻云霄。
教堂的主教唱起赞美诗,斯特拉迪亚首都的教堂钟声齐鸣。
行过官场礼节以后,部长们笑容可掬地朝外国人走去——跟他握手问好;其余的人呢,退后一步,站在一旁,不戴帽子的光头低垂着。总理捧住一只手提箱,财政部长接过贵宾的手杖。他们如获至宝。当然罗,手提箱是一件至宝,因为里边想必放着决定我们国家命运的那份契约。是呀,这只手提箱装着我们的未来,整个国家的幸福的未来。总理思忖斯特拉迪亚的锦绣前程此刻正在他的怀抱里,不禁笑逐颜开,显出一派趾高气扬、得意非凡的神气。
教堂的主教,是个天生的智叟,立刻领会这只手提箱的重大作用,便带领教士们唱起了赞美诗。
队伍前进了。他和财政部长走在头里。手提箱由总理捧着,并由教士们和不戴帽子的人簇拥着,跟随在后。他们从容不迫、庄严肃穆地开步向前走,唱着圣歌,四周钟声叮咱,礼炮齐鸣。他们慢慢地走完大街,便朝总理府邸走去。住宅、咖啡馆、教堂、机关——里边都阒无一人,全拥到街头来参加热烈迎接这位高贵外宾的隆重仪式。甚至连病人也不例外,用担架把他们抬出住所和医院,让他们开开眼界,瞧瞧少有的欢庆场面。他们的病痛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他们一想到祖国的幸福,也就不觉得什么病痛了。吃奶的婴儿也给抱出来。他们不哭,睁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高贵的外宾,似乎懂得未来的幸福将属于自己。
他们走到总理府邸,暮色己经降临。外国人被拥进了府邸,所有的部长和重要官员尾随着。人群还不肯散去,继续好奇地从窗口张望,或者呆立在那里,凝视着房屋。
第二天,一个又一个人民代表团前来向高贵的外宾致意。晨曦初露,已经有一辆马车,沉甸甸地满载着各种各样的勋章,缓缓地朝总理府邸驶来。
不言而喻,外国人立刻被推选为内阁的名誉主席、市参议会名誉主席、科学院院长以及斯特拉迪亚各种各样人道主义协会和社会团体的主席,而类似的社会团体多得不可胜数,甚至还有专门研究创办协会的协会。所有的城市推选他为荣誉公民,手艺人宣称他是他们的保护人,有一个部队被命名为「光荣的霍利团」,以此来表示纪念。
所有的报纸发表长篇文章向他表示欢迎,许多报纸还刊登他的照片。为了庆祝这个日子,官员们得到晋升,警察们既得到晋升,又得到奖赏。同时,创建了许多新的机关,容纳了许多新的官员。
一连两日两夜沉浸在狂欢之中。奏音乐,敲钟,放炮,唱歌,开杯畅饮。
第三天,拚命寻欢作乐的部长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息,全体聚集在一起,准备跟霍利结束谈判,签订划时代的借款契约。
开头是一般性的谈话。(我忘了向您交代:在狂欢的时刻,手提箱受到严密的保护。)
「您打算在敝国多住一阵子吗?」总理问他。
「等到我把事情办完。不过看来还需要相当时间!」
「还需要相当时间」这几个字,叫部长们感到很惊讶。
「您认为还需要相当时间吗?」
「当然啦。事情是这样明摆着。」
「我们了解您的条件,您了解我们的条件,所以我想不会产生任何纠葛的!」财政部长说。
「纠葛?」外国人吃惊地问。
「是的。我相信不会有纠葛的!」
「我也希望这祥!」
「既然这样,我们可以立刻签订契约!」总理说。
「契约?」
「是的!」
「契约已经签订了,我明天一清早就要动身离开这里,但是我永远感谢你们如此热诚的款待。老实说,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也还弄不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的,我初次来到贵国,但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陌生人会受到如此的款待。我觉得这一切还象是在做梦。」
「那么您已经签订契约了?」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说。
「瞧,契约就在这儿!」外国人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念起契约的条文来。订约的双方:一方是他,一方是出卖李子的,这个人住在斯特拉迪亚内地。双方议定:出卖李子的人从某某日期起应向他提供某某数量的李子作制造果酱之用。
外国人泄露了这份倒楣葜约的内容,接着就被悄悄地驱逐出境,离开了斯特拉迪亚。在如此英明的文明国家里,这当然是唯一的上策。三天以后,官方报纸刊登了一则简讯。
「政府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缔结新的借款契约,并且根据进展情况来看,本月底我们就能取得部分款项。」
老百姓谈论了一阵霍利,也就不谈了。一切都照旧进行。
这件事细细想来,只觉得在斯特拉迪亚一切显得那么协调,我不禁笑逐颜开。在这里,不仅部长们是值得敬重的人物,并且据我看来,连教堂的主教也是独具慧眼、聪明绝顶的人。谁能够灵机一动,在这个时刻,在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围着外国商人的手提箱唱起赞美诗,用这种方法帮助政府建立伟大功勋?工作配合得如此默契,岂不是莫大幸福吗?
我打定主意,一有合适的机会就去拜望主教这位智叟,以便进一步熟识这个伟大的斯特拉迪亚人。
(结尾)
来源:道曼诺维奇、努西奇著,周朴之等译,《南斯拉夫讽刺小说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